手机版

心灯长明,思念永续:中元节里的温情与传承

时间:2025-09-06 10:57:00

中元节源于古老的岁时祭祀,后与佛教“盂兰盆会”和道教“中元地官赦罪”之说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内涵。佛教通过《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倡导孝亲报恩;道教则认为这一天是地官赦罪、众生忏悔之日。民间则普遍称之为“七月半”祭祖,人们相信此时祖先魂魄归家,因此要设案迎奉,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与敬意。

早在先秦时期,民间就已形成迎四时之气的礼俗,其中秋季祭祀尤为隆重。楚地盛行的“秋禁”习俗被视为中元节的最早雏形,当时实行“春日祠、夏日杓、秋日尝、冬日蒸”的四时祭祀制度,通过这些祭祀活动彰显“孝子之诚”。

至南北朝时期,中元节开始呈现出宗教融合的特点。梁武帝在大同四年首创盂兰盆会,于同泰寺设盂兰盆斋。与此同时,道教“中元”概念融入其中,道教认为七月十五是地官赦罪之日,道士会在这一天诵经作法,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

唐代时,因皇室尊老子李耳为祖先,佛道两教地位显著提升,中元节也受到朝廷重视。当时官员可享一至三天的休假,唐玄宗曾下令命官员赴道观诵经修斋。不过在民间信仰中,盂兰盆节的影响力更为深远。

宋代是中元节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北宋初期仍以盆斋为主,到中期斋会形式发生变化,人们用竹子和柘叶制作盆器,盛放各种食物,并悬挂目连救母画像。这一时期,中元节从皇室专享走向民间巷陌,祭祀对象回归家族祖先,宗教色彩逐渐淡化。官府还会在河边放置万盏莲花河灯,“以享江海鬼神”。

元明清时期,中元节俗已成为城乡普遍重视的重要节日。虽然佛道两家仍注重仪式表达,但民间更多传承以家庭为单位的祭祖先、荐时食、送包袱、烧纸钱等习俗,节日气氛更加世俗化,百姓的娱乐游玩兴趣也愈发浓厚。

近现代以来,中元节曾一度因被视为迷信节日而式微,但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这一古老节日重新获得关注。如今,部分地区的中元节相关习俗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香港的“潮人盂兰胜会”、广西的资源河灯节等,彰显了这一传统节日的当代价值与文化生命力。

中元节的灯火,或许不似元宵那般璀璨喧闹,却自有一份深邃的温暖。它照见的不仅是回家的路,更是我们从未忘却的来处;它点燃的不仅是纸帛香烛,更是代代相传的家族记忆。当一盏盏河灯顺水漂流,当一缕缕思念随风远扬,我们明白,真正的告别从未发生——那些逝去的亲人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住在我们的故事里、我们的血脉中、我们每一次慎终追远的仪式里。

这个夜晚,愿每份思念都能被温柔托付,每盏心灯都能照亮团圆。中元虽过,温情长存,因为记得,就是最好的相聚。

记者:朱嘉雨 责编:梁倩茹 审核:陈亚玲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