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北约系列军演升高区域地缘对抗

时间:2025-07-10 06:42:00

6月19日至27日,北约“大西洋三叉戟-2025”联合空战演习在芬兰境内举行。此前,6月5日至20日,以海军为主的北约“波罗的海行动-2025”年度大规模军事演习同步举行。与此同时,俄军波罗的海舰队与北方舰队也在这一地区进行了例行军演。虽然双方都声称是例行演习,但毫无疑问,高密度的军演升高了区域地缘对抗。

在俄乌冲突久拖不决,北约和欧洲国家集体援助乌克兰,俄罗斯声称欧洲和北约国家已经实际上卷入冲突的情况下,欧洲与俄罗斯地缘对峙、对抗的现实是毋庸置疑的。

俄乌冲突实质性恶化了俄欧关系。在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向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之前,俄罗斯和欧洲的关系事实上并不紧张。由于建立北约的目的是对抗苏联,苏联的解体使得这一目的变得不仅不急切,甚至不清晰,在北约2019年的70周年峰会上,法国总统马克龙发出了北约“脑死亡”的言论。

与此同时,欧洲享受了二战后近80年的和平与繁荣,这都缘于虽然欧洲是两个军事集团对抗的前沿,但冷战几十年并未导致热战。而在现实中,欧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都受益于俄罗斯廉价且优质的能源。为此,德国不顾美国的反对,花费近百亿美元修建了绕开是非之地乌克兰的“北溪-2”号油汽管线。

俄乌冲突的暴发使得北约“受到电击”苏醒过来,美国拜登政府牵头组织主要包括欧洲国家的援乌集团对抗俄罗斯。已经完工只待启动运营的“北溪-2”号油汽管线被炸毁,欧洲加入对俄罗斯实施大规模制裁,俄罗斯从欧洲国家的能源产地变成“迫在眉睫”的安全威胁。

今年年初上任的特朗普不仅沿袭了他在上个任期对包括欧洲盟友展开贸易战,催逼北约欧洲盟国增加军费投入的政策,而且将上届拜登政府的援乌抗俄政策,转变为偏袒俄罗斯、逼乌求和,这都是乌克兰和欧洲国家不愿看到的。

俄乌冲突的久拖不决,以及俄罗斯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胜利,使得欧洲国家看到了依托乌克兰挡住俄罗斯西进脚步的希望。在此背景下,欧洲主要大国纷纷力挺乌克兰,义无反顾地从美国手中接过援乌大旗。2025年6月,北约布鲁塞尔总部召开了没有美国国防部长参加的“乌克兰防务联络组织”五十国防长会议。这表明,即使美国不再援乌,欧洲国家仍将援助乌克兰对抗俄罗斯。

虽然特朗普本人不断抱怨北约盟国占了美国极大的“便宜”,特朗普身边的亲信甚至扬言“退出北约”,但拜登政府以立法的形式为此设置了国会三分之二同意的门槛,使得美国退出北约的可能性很小。然而,特朗普政府又抛出放弃北约领导权的论调。

按照相关章程,跨大西洋的军事集团组织北约,其秘书长由欧洲国家领导人担任,美国的欧洲司令部司令担任北约盟军最高司令。美国如果真的放弃对北约的军事领导权,不仅意味着削弱北约,也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美国将失去对欧洲的控制。基于这一事实,应该是美国的建制派,也就是所谓“深层政府”发挥了作用。2025年5月30日,在美国的欧洲司令部司令即将换人之际,美国政府宣布,新任美国欧洲司令部司令将按照惯例出任北约盟军最高司令。

北约“大西洋三叉戟”联合军演始于2010年,当时美国、英国、法国空军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后,“大西洋三叉戟”成为北约盟国之间空军的不定期联合军演,参与成员、演习地域、军演规模等都各有不同。

“大西洋三叉戟-2015”的规模扩大到28个国家、3.6万名官兵,演习在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的共16个地点展开。“大西洋三叉戟-2018”在挪威及其周边地区展开,参演人员5万名,装备包括65艘军舰、250架战机,参演国家包括伙伴国芬兰、瑞典等29个;“大西洋三叉戟-2021”在法国蒙德马桑空军基地举行,参演装备包括美军的F-35A、英军的F-35B和法国的“阵风”战机等。

“大西洋三叉戟-2025”参演国家包括芬兰、法国、英国和美国等,人员装备包括1000名军人、40多架战机,其中有芬兰的F/A-18“大黄蜂”战斗机,法国的E-3F预警机、“阵风”战斗机、A400M运输机和A330多用途加油机,以及英国皇家空军的“台风”战斗机和美国的F-35A“闪电II”战斗机、F-15E“攻击鹰”战斗机等,演习地点在芬兰境内,演习规模明显小于前几届。

北约“波罗的海行动”联合军演是以海军为主导的年度例行军演,始于1972年,是北约持续时间较长的海上演训项目之一,旨在促进北约盟国在这一地区的相互合作,提高北约盟国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展示北约对地区国家的安全承诺和战备态势。“波罗的海行动-2025”是这个军演的第54次。

“波罗的海行动-2025”的参演国包括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土耳其、英国和美国等,参演装备和兵力包括40多艘舰艇、25架飞机和约9000名军人。

从这个演习阵容可以看出,其一,虽时机敏感、背景特殊,但参演装备和兵力的规模仍然是一个例行军演所需。所以,其主要目的是演训和威慑,而非真的要展示战争姿态;其二,由于美军仍然担任北约盟军最高司令,所以,美军舰机参与进来,但由于演习区域主要在东北欧,所以,美军参演力量比较少,蕴含欧洲安全主要靠自保的意味;其三,德国派遣力量阵容较大。这是继德国向立陶宛派遣一个5000人的装甲旅,并在援乌议题上作用凸显以来,德国未来将在欧洲安全中担任重要角色的明确表达。

欧洲军力加强和欧洲防务自主,作为欧洲最大、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德国的态度和努力至关重要。德国在“波罗的海行动-2025”中凸显关键作用的角色,是“德国战车”持续发力的又一表现。

“大西洋三叉戟-2025”和“波罗的海行动-2025”虽然都号称是例行军演,但俄乌冲突久拖不决且出现新的发展,美国新领导层上任对欧洲和北约的政策转变,欧洲安全局势和战略随之改变之际,其可能产生的影响仍然令人关注。

一是北约的密集军演针对性非常明确。从展开时间上看,“大西洋三叉戟-2025”与“波罗的海行动-2025”无缝衔接;从动用力量来看,一个以海军为主,一个以空军为主,强调海空力量的使用,二者互补性强;从展开地区上看,集中在与俄罗斯邻近的芬兰和波罗的海地区,军演的针对性十分鲜明。

二是俄罗斯用事实证明自己仍是不可轻视的军事大国。在推进“特别军事行动”的同时,俄罗斯在不同时机和不同方向,实施了核战略威慑演习。在北约实施“波罗的海行动-2025”期间,俄军波罗的海舰队与北方舰队也正在这一水域进行例行军演,针对性和对抗的意味毋庸置疑。

三是俄欧长期地缘对峙的局面不可避免。地缘对峙可以简单理解为缘于地理环境、地理条件的对峙。对俄罗斯而言,虽然地域辽阔、横跨欧亚,但是,出海口是其融入血液和基因的危机感:北面,是长年封冻的北冰洋;南面,黑海基本是内陆海,唯一出大西洋通道被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卡住咽喉;东边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虽然港口开放,但远东不是俄罗斯的战略重点;西边,也就是俄罗斯面向欧洲的窗口就是波罗的海,但是在芬兰加入北约之后,俄罗斯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剩下最窄处仅数十公里的芬兰湾,两边还被芬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遏住,它们无一不是北约成员国。所以,说俄罗斯与北约在波罗的海“狭路相逢”一点都不为过。

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政府对北约,乃至对俄乌冲突的政策都有明显的改变。可以预料,至少在特朗普的4年任期内,美国政府的这些政策不会有本质改变。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在今年3月召开的欧盟布鲁塞尔特别峰会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了“重新武装欧洲”计划。2025年5月,在布鲁塞尔欧盟理事会会议上,欧盟27个成员国批准了这个计划。据此,欧盟将以1500亿欧元(约合1700亿美元)的首批款项,支持成员国振兴国防工业,重点支持火炮弹药、导弹、无人机、防空系统、军用运输机、网络防御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和生产。据媒体报道,“重新武装欧洲”计划的投入总额高达8000亿欧元(约合9066亿美元)。

这一切表明,欧洲已经将俄罗斯视为长期、现实、重大安全威胁,在美国政府的政策偏向俄罗斯,放弃或减少对欧洲安全承诺的情况下,局面将变得更加紧迫。“大西洋三叉戟-2025”和“波罗的海行动-2025”展示了欧洲及北约的决心,也升高了地缘对抗的强度。

吴敏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0日 06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