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墨
李墨,男,中共党员。曾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团委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辅导员。曾作为广东省西部(山区)计划志愿者赴汕头市潮南区雷岭镇支教两年(美丽中国支教项目),荣获汕头市潮南区首届“十佳志愿者”。人文学院工作期间,学院团委荣获2020年度“上海市基层团组织典型选树”通报表扬,个人荣获中央团校2020年度基层组织团干部进修班优秀学员;“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微课优秀奖;2022年度上海高校团干部示范典型,2023年度上海市小学生爱心暑托班优秀教师等荣誉,主持课题荣获2021年度“上海共青团调研奖”三等奖。
初心如磐 奋楫笃行
援疆是李墨老师一直以来的追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李老师看来,所谓中心与边缘不过是认知方式、发展模式、发展阶段不同,而且两者也会随着时间推移、空间变化而转变。援疆支教项目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让老师们能够为新疆的孩子们带去知识和信念、不同的视角。这不仅是一次教育支援行动,更是一次深化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契机。“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李老师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努力,为新疆的教育发展、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
在此次组团援疆之前,李墨老师曾在祖国乡村支教两年,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力量和意义。在美丽的中国乡村,他见证了教育如何激发孩子们的潜能,拓宽孩子们的视野,从而改变人生轨迹。这段宝贵的经历极大地增添了他对援疆支教工作的信心和底气。当得知有机会参与援疆项目时,他意识到这将是职业生涯中又一次宝贵的经历。此去经年,山长水阔,他希望通过更深入地了解,更真切地感受,更扎实地工作,为新疆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作为师大的辅导员,李墨老师主要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工作和组织团学活动等。而作为喀六的一名高中英语教师,他直接参与教学工作,涉及课程准备、教学实施、学生评估、教研活动、成绩分析等。虽然具体的工作对象从大学生转变为高中生,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和调整,但他认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并没有改变,这将进一步促使李老师对弘扬教育家精神、坚持“经师”与“人师”相统一、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不断学习思考。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一行考察慰问上师大援疆团队
信念如山 行稳致远
李墨老师主要负责喀什六中高一年级英语学科的教学教研工作,同时协助援疆团队领队完成团队工作简报的编辑报送、人员信息的收集整理、相关费用的申报等。相较于其他工作,教学教研工作是主阵地,他总结为“三个结合”:
一是将提高效率与提高成绩相结合作为工作的立足点。提高课堂效率非常重要,需要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并根据授课情况及时调整。当然,高中生最终要面临高考,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上李老师侧重夯实基础、突出专题训练,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力争较大程度提高英语成绩。
二是将培养习惯与培养兴趣相结合作为工作的接续点。好的习惯可以形成好的品质,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提高学习成绩。在李老师看来,良好的习惯以及对良好习惯的总结反思完善是开启智慧人生的金钥匙。与此同时,对于高中生,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失去学习的兴趣。怎样才能进一步帮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李老师始终在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三是将传授知识与传播文化相结合作为工作的落脚点。走在风情浓郁的喀什老街上,随处可见各族同胞比邻而居、和睦相处的情景,李老师体验并感悟着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努力创造更加美好未来的真诚与热情。在传授给同学们学科知识之外,他也努力挖掘学科核心素养中蕴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闪耀在喀六的小小课堂之中。

李墨老师在课堂上
作为援疆教师,李墨老师努力做到“三行”:谨言慎行,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学习态度,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挖掘深层次原因,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身体力行,“承诺一千,不如落实一件”,努力在不断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破和完善自我。量力而行,准确把握工作的节奏和尺度,稳中求进,留有余地,确保工作的每一步扎实可靠。
援疆的经历让李墨老师对援疆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加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之地上海到帕米尔高原的丝路明珠喀什,他将继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