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县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精心谋划产业布局,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生态优势正逐步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循环赋能,绿色农田绘就丰收新景。实施绿色标准化种植,建成高标准农田85万亩,拥有马铃薯、中药材、高原夏菜千亩以上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65个。同时,建立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16个,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84个,培育“甘味”品牌企业商标品牌7个。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探索生态循环模式,打造“三级循环”秸秆利用体系,形成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点草成金”的绿色发展新格局。乡镇“小循环”将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效衔接,构建“秸秆饲料—牛羊养殖—粪肥还田”闭环。工业园区“中循环”发展 “秸-饲-肥”、“秸-沼-肥”、“秸-菌-肥”的生态循环农业,引导企业将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县域层面 “大循环” 则优化秸秆收集、储运、加工、利用、销售等全产业链,培育了 7 家项目实施主体,创建了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3 处和秸秆收储站 1 处。

绿色领航,多元产业激发转型动力。培育滨河集团为国家级“绿色工厂”、银河集团为省级“绿色工厂”。推动特色生态工业绿色化发展,形成以滨河九粮酒业为主的酿造产业,以爱味客、丰源薯业等为主的马铃薯加工产业,以万德福、菜源商贸为主的脱水蔬菜产业。依托自然资源条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智能终端、数据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着力打造民乐低碳工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增长点。

文旅融合,多彩线路串起诗和远方。依托扁都口生态休闲旅游区、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民乐古城等旅游景区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遗存,推出“七彩农业观光游”“红色基因传承游”等 10 大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产品。积极探索“文旅+节会”“文旅+赛事”“文旅+美食” 等多种融合发展模式,按照“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季季有节会”的思路,常态化开展文艺汇演、沉浸式体验等各项文化惠民活动。2025 年一季度全县共接待游客 113.59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 7.7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3.59%、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