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吹空调、喝冷饮竟然会“中暑”?三明医生揭秘夏季“冷刺激”健康陷阱!附解暑秘方

时间:2025-07-03 15:38:00

【来源:三明日报】

进入夏季,天气日渐炎热,中暑成为了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夏季暑气和湿热等侵袭机体,同时精神上也易受暑热影响,出现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对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造成很大影响。

李展斌医生正在解答患者的疑问。

小男孩吹空调依然中暑

三明市第二医院(三明市永安总医院)中医院区治未病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李展斌介绍,中暑分为两种类型:阳暑(热射病)和阴暑(暑湿感冒)。阳暑(热射病)的病人表现为:高热无汗、面红烦躁、头晕恶心,严重者昏迷抽搐;阴暑(暑湿感冒)的病人表现为:低热、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腹泻。

今年12岁的雨成(化名),性格内向,平日里就喜欢宅在家看书、画画。最近,天气炎热,每天晚上,开着空调,写作业、看书成了雨成在家的“必修课”。一天,雨成突然感觉胸闷、乏力,身体困重,鼻塞,流鼻涕,咳嗽,家人连忙将雨成送医院就诊,李展斌接诊。经过中医望闻问切,雨成被确诊:感冒——暑湿伤表。

李展斌介绍:“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下丘脑的体温调节功能出现障碍,产热与散热丧失平衡,导致体内热量蓄积过多,引起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一系列症状。”

大家都知道,在烈日下暴晒或者处于高温环境中,人容易热得中暑。但其实夏季过度贪凉受冷也可能引发中暑。事实上,与“热中暑”不同,“冷中暑”往往由身体及外部温度的忽冷忽热导致,温差越大,“冷中暑”出现的几率就越高。

为什么吹空调也会中暑呢?

“当天气炎热时,人体的汗腺和汗毛孔都处于开放状态,当人体在空调房内,空调房的气温较低,一般比室外低十几摄氏度,汗腺和汗毛孔都处于收缩状态。”李展斌介绍,当频繁进出室内和户外时,温差较大,人体毛孔突然张开,当吹一阵风后,湿气内侵,影响正常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容易生病。

李展斌说:“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使用空调不当会对市民产生危害。比如寒邪入体,伤阳气。空调冷风直吹易使寒邪从口鼻、皮肤侵入,伤及肺、脾、胃,导致感冒、腹泻、关节疼痛等。”

如何正确使用空调?

李展斌建议:尽量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每天应定时关闭空调、开窗通风换气。

使用空调时,室内温度最好不要低于26℃,身体也不要直接对着出风口,尤其是老人、儿童等体弱人群及身体疲劳者。

此外,空调要定期清洗,防止微生物滋生,进而引发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等疾病。

10岁男孩夏季吃冷饮中暑

冰汽水、冰激凌、雪糕、冰西瓜、冰布丁……随着高温天气持续,各种冷饮和冰镇食品成了大家的心头好。吹着空调吃着冷饮,是一部分年轻人最近一段时间的常态,但很多人肠胃却扛不住了。

永安市民中合(化名)今年10岁,是一名活泼开朗的男孩,他喜欢运动,爱喝饮料。周六上午,中合约上同学去打篮球。打完球后,中合觉得口渴,买了一瓶冰可乐,大口喝了起来。一瓶冰可乐下肚后,中合又觉得不够解渴,还买了一块冰西瓜吃。当晚,中合觉得肚子一阵一阵地疼,身体直冒冷汗,不停地拉肚子……

见此情形,家人急忙将中合送来就诊,李展斌接诊。经过中医望闻问切,中合被确诊:泄泻——暑湿困脾(中暑)。

为何冷饮吃得太多更容易中暑呢?

李展斌介绍,大量冷饮进入肠胃后,会迅速带来四种不良后果:一是过量饮用的冰镇饮料,特别是碳酸饮料,需要体内水分稀释,使人体更易受暑热侵袭;二是食物过凉引起胃肠道痉挛性收缩,导致腹痛、腹泻等症状;三是吃了过凉的食物会增加心脏负担,冲淡了胃液,影响消化,引起恶心、呕吐等;四是冷饮进入体内,体内温度骤降,暑热积聚体内某些部位无法散发,使中暑的几率加倍。以上几点同时作用于人体,就更容易中暑了。

吃“冰”不当引发的健康隐患,并不局限于肠胃疾病,甚至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夏天解暑喝什么最好?

不管是冷饮还是热饮,饮料总是含有大量的糖分,多饮反而会更加口渴,并不能解渴防暑。

李展斌介绍,夏季最适宜喝的还是温开水,喝与室温相同的温开水更佳。温开水不仅能保护和滋润咽喉、肠胃,更有利于消暑、解渴。如果出汗过多,还可以补充淡盐水。

夏季,饮食调理需要注意什么?

在饮食调理方面,建议以解暑祛湿为主。

宜吃食物:

1.健脾利湿:薏苡仁、赤小豆、山药、茯苓、芡实、莲子、白扁豆。

2.清热解暑:绿豆、冬瓜、丝瓜、黄瓜、苦瓜、荷叶。绿豆汤是夏季的经典饮品,绿豆性寒味甘,具有消暑利湿的功效。脾胃虚寒者注意忌口。

3.芳香化湿:藿香、佩兰、陈皮、砂仁、紫苏叶(可作调料或泡茶)。

李展斌推荐的食疗方:

1.四神汤:茯苓、山药、莲子、芡实各15克,煮粥或炖汤。

2.冬瓜薏米老鸭汤:冬瓜(连皮)500克、薏米30克、老鸭半只,清热不伤正。

3.三豆饮:绿豆、赤小豆、黑豆各20克,甘草5克,煮水代茶。

夏天需避免在高温的户外待太久,注意防晒,居住环境尤其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避免潮湿闷热,尽可能避免中暑。外出时可查询天气温度,出行可以撑太阳伞,注意及时补充水分、盐分等,若有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进行治疗。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文字、图片:永安记者站 林 丹 通讯员 徐晓光

新媒体编辑:张锡帅

初审:邓怡虹

复审:李增祥

终审:黄春霖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