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做检查怕辐射?福建医生拆解各类影像检查辐射量,一篇看懂!

时间:2025-07-23 10:28:00

58岁的晚期胃癌患者老刘(化名)完成了第四周期的化疗,医生建议再做一次CT复查,看看肿瘤有没有缩小、有没有继续扩散。他却犯了难:“我这几个月做了两次CT了,再做一次会不会把身体照坏?我女儿说CT有辐射,拍多了对身体不好……”

老刘的担心在肿瘤患者中相当普遍。他们既想通过影像检查了解治疗效果,又害怕辐射对身体造成伤害,这种“影像焦虑”让不少人陷入纠结。

今天,我们就用通俗的语言,聊聊影像检查和辐射那些事儿。

“辐射”没那么可怕,生活中随处可见

一提到辐射,很多人就紧张,其实大可不必。医学检查中所说的“辐射”,大多是电离辐射,像X光、CT检查时就会释放这种射线。但别担心,这种辐射量是可控的,通常都很低。

而且,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微量辐射。比如坐飞机,每小时会受到约0.005毫希弗的辐射;吃一根香蕉,因为含有天然放射性物质钾-40,会摄入约0.0001毫希弗的辐射;就连我们睡觉时,地球本身的天然辐射也在陪伴着我们,每年大约会受到2.4毫希弗的辐射。

辐射量在安全范围,检查很有必要

常见的影像检查中,像X光胸片,辐射量约0.1毫希弗,相当于接受10天的自然背景辐射;而MRI(磁共振)和超声(B超)则完全无辐射,辐射量为0毫希弗。

从上面的数据能看出,检查的辐射量有高有低,但这些辐射量都是在安全范围内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风险,然后才会建议做相应的检查。

打个比方,做一次胸部CT的辐射量约7毫希弗,相当于2年的自然背景辐射。而我们生活中,每个人每年都会受到约2.4毫希弗的天然辐射,这么一看,检查的辐射量其实没那么“吓人”。

肿瘤患者别怕“拍片”,及时检查比辐射风险更重要

对肿瘤患者来说,定期做影像检查太重要了,它就像医生的“火眼金睛”,能帮医生判断肿瘤是否缩小或复发,评估治疗是否有效,及时发现转移病灶以便早期干预,还能为手术或放疗精准定位。

没有这些“照片”,医生就像在“摸黑开车”。一个通俗比喻:我们可以把影像检查比作“拍照抓坏蛋”。肿瘤就是那个潜伏的坏蛋,而CT、MRI、PET-CT就是监控摄像头。如果你怕“监控有辐射”,干脆关掉它,很可能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肿瘤恶化的风险,可比检查的辐射风险大得多。

当然,如果患者对辐射实在担心,可以和医生沟通。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医生会优先选择无辐射的检查,比如MRI(磁共振)和超声(B超)。

总之,该做的检查一定要做,有疑虑及时和医生沟通,相信专业的判断,才能更好地监测病情,获得更有效的治疗。

□延伸阅读

常见检查辐射量参考

哪些检查有辐射?哪些没有?来看本文这张图,简单明了地告诉你各种常见检查的“辐射含量”。

(单位:毫希弗mSv)


(本文由福建省肿瘤医院郑静娴、郭增清撰稿)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