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庆阳公路人:老道班的新故事

时间:2025-08-11 11:24:00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道班是一代代公路人的集体记忆,虽然随着时代发展道班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到那个曾经给公路人遮风挡雨的温暖小院,承载着公路人的青春与梦想,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

  镇原县,屯子老道班被公路人完整保存,成为人们了解条件艰苦年代,公路人养路护路的窗口。

  镇原公路段党支部书记赵金龙介绍,道班是公路人养路路护的工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条件艰苦,交通也不发达,公路人养路护路一天跑不了很多地方,所以在路上设有道班,方便工人管养公路。

  走进屯子道班,映入眼帘的一棵大树粗壮挺拔。1963年,工人在道班成立时种下树苗,如今已是枝繁叶茂。

  从一口井到一口锅再到一口钟,屯子道班的故事在“吉祥三宝”里娓娓道来。

  道班成立之初,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为了解决吃水问题,工人们自力更生,硬是用洋镐挖了30多米,打出一口井,不仅自己有水吃,还解决了周边村民的吃水难题。

  被屯子道班视为“三宝”之一的锅不是做饭的锅,而是抄沥青的大锅。当年沥青没有机器拌和,而是人工“炒制”,在热气腾腾的环境中,工人冒着汗水搅拌沥青,用于铺路养路。虽然条件艰苦,多年来一批批养路人扎根屯子道班,尽心养护着郿肖公路、S303线和G327线。

  是工作的场所,也是生活的家园,对于养路工人,道班的大灶有着最熟悉的味道,道班的钟声则成了潜移默化的生物钟。一排古朴的平房见证着屯子道班的历史,房檐下挂着的一口钟,拉绳子还能发出清脆的声音。这便是屯子道班“吉祥三宝”之一的一口钟。

  “起床、上工、吃饭,都拉钟,时间长了周边的群众都知道钟一响,工人们要干啥了。”赵金龙说,道班的作息很规律,保留下这口钟,钟声一响,大家好像又回到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道班条件逐渐变好,再后来被现代化的养管站所替代,公路养护也由人工向机械化转变,道路越来越好,效率越来越高,老道班的时光慢慢淡出公路人的生活。

  “我们把老道班保护好,是想让公路人知道我们的来时路,在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老一辈公路人扎根养护一线,以甘当路石的精神管养着每一公里道路。如今,我们条件更好,技术更新,更要传承养路精神,管养好公路。”赵金龙如是说。

  有的老道班保留了,也有老道班蜕变了。宁县巩吕老道班的老院子、老房子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停车服务区。

  宁县公路段段长范钧锋说,巩吕老道班所属区域是国道,车流量大,交通繁忙。2017年,为了方便过往旅客,我们在巩吕老道班原址上修建了旅游公厕。2018年,在此基础上,我们又修建了停车区,方便游客停车休息。2022年,我们又联合庆阳市总工会、宁县总工会等单位建成庆阳市第一个国省普通干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以更加温馨的环境为司乘人员服务。

  从巩吕老道班到如今的樊浩停车区,老道班在时代的变化中实现蜕变,不变的依然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范钧锋说,我们的停车区还向周边村民开放,特别是村民家办红事白事的时候,来的车多,停在路边不安全,我们引导到停车区,安全又放心,村民们都很感谢。

  一个个老道班淡出时代的视野,公路养护事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养护能力还是养护规模早已天差地别。

  庆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高速公路养护所承担着庆阳市境内的高速公路养护监管之责,养护监管总里程651.081公里,其中桥梁1367座,特大桥51座。隧道46个,特长隧道2个。这么多的高速公路如何管好?利用信息化技术,高速公路养护监管实现信息化,通过“巡查+技防”的模式实现了有效管控。

  这个养护所还承担道路抢险等应急任务,走进养护所应急物资储备库,各种大型机械设备应有尽有,和老道班的铁锹、洋镐比简直是天翻地覆的巨变。

  该养护所所长孙志刚表示,时代在进步,全新的养护技术也公路人养护好公路提供了更多保障。作为公路人,我们要学好用好现代技术管护好公路,也要传承老一辈养路人扎根一线,甘当路石的精神,继续砥砺前行,养好陇原之路。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