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探索青海国家公园的生态共富路 才吉卓玛

时间:2025-05-07 00:03:0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青海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强调,深化国家公园体制机制创新,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为此,国家公园作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重要载体,既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也要体现“全民公益性”。近年来,三江源、祁连山和青海湖等国家公园在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已在生态补偿、生态体验、自然教育及价值核算等领域展开了积极探索,但仍需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加速将国家公园的“生态红利”转化为全民共享的“生态福利”,以期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青海路径。

明确界定国家公园生态产品的概念体系是理论基础。相比于其他区域,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具有更高的价值与稀缺性,为此有必要明确我省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内涵和外延。一方面,结合我省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深入开展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内涵研究,从概念解析出发,分析三江源、祁连山和青海湖等国家公园生态产品本质属性,明确界定狭义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与广义国家公园生态产品的定义。另一方面,构建国家公园生态产品谱系。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可细分为公共性、经营性及准公共性三大类,依据各类生态产品的独特特性和具体属性,构建出一套条理清晰的生态产品谱系,进而彰显各国家公园生态产品的个性特征和核心竞争力。此外,探索建立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信息数据库。汇聚各类时空相关数据和业务数据,实现模型建库和数据存储管理。开发一个信息数据共享平台,该平台全面覆盖生态产品的数量分布、质量等级、功能特性、权益归属、保护状态及开发利用等多样化信息,旨在促进生态产品信息的高效共享与数据的集成管理。

统一开展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是科学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生态价值核算工作逐步推进,唐小平团队测算出2012年青海生态资产总价值达18.39万亿元,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7300.77亿元,欧阳志云团队测算出2015年青海生态产品价值为17418.27亿元,史培军团队测算出2000年至2018年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为每年3.8万亿元,各团队测算方法和结果不同,但初步摸清了青海“生态家底”,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探索了方法、提供了依据。近年来,青海还制定了《青海省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完成了2021年全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在西宁市湟源县、海东市平安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8个县(区)开展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并明确提出“开展省、市(州)、县三级生态产品总值评价和国家公园、青海湖流域等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评价”。三江源和祁连山国家公园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面也进行了探索实践。当前应加快建立由国家公园自主生成的,可复制、可比较、可应用的生态产品价值业务化核算体系,为全省“两山”转化提供量化依据。首要任务是构建国家公园VEP核算框架和指标体系,这一框架和体系需具备统一性和规范性,作为VEP核算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应以权威的VEP核算研究团队作为技术支撑,并广泛借鉴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及先行地区的实践经验,结合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昆仑山生态系统及其生态产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构建一套包括水资源价值、水源涵养价值、气候调节价值、畜牧业产品价值和景观文化价值等二级指标在内的国家公园VEP核算框架和指标体系。其次,制定国家公园VEP核算标准。根据《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试行)》,研究团队与多个部门合作,借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等案例,制定了标准化的VEP核算流程,涵盖了生态产品的定价策略、功能量评估及价值量计算方法,旨在全面衡量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在此基础上,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开放性等原则,建立健全我省国家公园VEP核算技术标准,并编制VEP核算指南。此外,还要探索编制国家公园VEP统计年鉴,并建立定期发布机制。

加快推进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高效转化是关键通道。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将凝结了人类劳动的生态产品所蕴含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以可量化的方式体现出来,并使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推动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的高效转化,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第一,建立健全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需强化顶层规划,构建涵盖生态产品保护修复、调查监测及VEP核算在内的基础性框架,包括生态产品经营开发和生态补偿的关键性机制,包括保障和推进的保障性机制,为国家公园绿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第二,做大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市场。把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要素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将VEP的结果全面融入国家公园的产业发展、生态体验以及环境教育产业发展等各项规划中,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生态产业布局与结构设计,依托国家公园的访客服务中心、入口社区等设施,科学规划、有序推动生态畜牧、草原与林业碳汇经济以及生态体验等活动的开展;把生态治理和发展国家公园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创新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将零散分布的生态产品进行集中收储,并通过整合优化,形成连片、优质的“生态资产包”,借鉴商业银行等分散化输入和集中式输出的方式,探索搭建生态产品收储整合运营平台,引入资本和专业运营商具体管理,有效促进生态产品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的转化。第三,打响“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品牌。依托我省国家公园独特的生态产品特征,深入挖掘国家公园生态产业的品牌价值,打造青海国家公园特色品牌,建立绿色低碳生态产品质量认证标准体系,构建以国家公园品牌标识为主的生态产品增值体系,不断提升生态产品市场认可度和质量效益。第四,增强国家公园绿色金融赋能力度。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在推动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的创新路径,引导银行、基金、担保机构等多元化金融主体,通过丰富信贷抵押物的种类与形式、设立绿色投资基金、健全担保机制等途径,推出如“生态区块链贷”“GEP贷”等新型绿色信贷模式。着手研究设立国家公园专项基金,其目的在于激励并引领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及公益组织踊跃参与到国家公园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第五,完善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政策。争取把VEP核算结果运用到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中,合理确定补偿额度及补偿资金规模,为国家对国家公园的纵向生态补偿、上下游区域之间的横向生态补偿和市场化补偿机制提供量化依据,逐步构建以政府财政统筹为主导,社会参与为重要补充的多层次、多主体参与长效生态补偿机制。

(作者单位:青海省委党校)

《青海日报》(2025年05月06日 第8版:实践)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最新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