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之年。在政策驱动与市场需求的双重变革下,医药产业正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三医联动"深化、创新药审评提速、绿色制造标准升级等趋势,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转变。
站在这一重要历史交汇点,众生药业以自身实践为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样本参考。5月20日,由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五届工商合作高峰论坛在广东广州盛大召开。论坛期间,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永红、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霜和米内网总裁、首席研究员张步泳接受了媒体采访。
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永红表示,作为医药大健康领域的企业,众生药业始终坚定推进中期战略与长期愿景:以“中药为基、创新引领、聚焦特色”为战略定位,围绕研产销全链条布局。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关键节点,众生药业将持续以创新驱动产品升级,以责任引领可持续发展,在巩固中药优势的同时,加速创新药研发与商业化进程,致力于成为受人尊重的生物医药制药企业及医药大健康集团的领先者。

深耕中药根基 创新药战略构筑增长新引擎
“十四五”期间,医药行业在“三医联动”政策驱动下,呈现出“调结构、腾空间、保衔接”的显著特点。米内网总裁、首席研究员张步泳分析指出,行业持续向具备临床价值、循证证据充分的创新药及优势品种倾斜,这类产品在药品终端市场的份额和增速不断提升。与此同时,过专利期的仿制药、原研药以及缺乏临床价值的产品份额显著下降,集采推动的仿制药降价是重要因素。行业整体从“劣币驱逐良币”转向“价值优先”,企业更注重创新驱动战略,创新药通过国谈等途径快速进入医疗机构、DTP双通道,并借助海外授权等方式,形成了政策与市场的正向循环。
在行业变革浪潮中,众生药业以战略定力与创新实践积极响应政策导向,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据陈永红介绍,公司拥有46年发展历程,始终以特色中成药为根基,核心产品如复方血栓通、脑栓通、众生丸、清热祛湿颗粒等,这些药品在医疗机构和零售终端具有较高知名度,贡献了约55%的销售收入,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利润与现金流,支撑创新战略的持续推进。公司自2011年启动创新战略以来,已构建“特色中成药+高端仿制药+创新药”的多层次研发格局。目前推进12个创新药项目,重点聚焦呼吸系统、代谢系统疾病等大病种领域。其中1款已获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市;1款完成技术审评并有望于今年上半年上市;1款减重与降糖药物即将开展三期临床;多个项目处于二期临床阶段。同时,公司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销售模式,推动品牌推广与渠道管控创新。值此众生丸上市40周年之际,同步启动品牌焕新,提升市场影响力。
与此同时,作为生产制造型企业,众生药业以“环境友好型、绿色智能制造”为目标,近三年投入超5亿元升级固定资产。其中,肇庆大旺厂区投资3亿元建成数字化智能化中药提取车间,不仅提升了产品全生命周期可追溯能力,更通过智能化生产降低溶媒消耗与污染物排放,优化环境处理水平。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公司连续十余年开展 “众生丸-为爱发声”公益项目,暑期向环卫工人赠送清热祛湿颗粒等物资;同时聚焦中药材产业链,在云南昭通、贵州沿河等地,与农户合作开展特色中药材种植并建立收购体系,以产业赋能助力区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三大核心优势驱动产品与营销协同升级
在行业结构性调整下,医药市场格局正迎来关键转折:“十四五”末期,院内市场规模与院外市场基本持平, “十五五”期间,院外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2029年或超过院内市场,成为医药消费的主要场景。据张步泳分析预计,这一变化背后,既有集采、医保谈判等政策推动行业向“临床价值+创新”转型的因素,也反映了居民自我药疗意识增强及自费消费能力提升的趋势,同时线上渠道的成熟与基层医疗的规范化,也在重塑药品流通与服务模式。“十四五”是医药行业“结构性洗牌”的关键期,而“十五五”将进入“创新驱动+院外市场主导”的新阶段,企业需要在产品研发、渠道布局与消费洞察等方面持续升级,以适应行业格局的深刻变化。
在此背景下,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霜进一步阐释了企业的应对之策:产品布局与营销策略的协同是众生药业的核心经营逻辑,这一逻辑的落地依托于公司三大核心竞争优势的深度支撑:
一是,在产品布局上,公司形成“创新药+中成药”双主线策略,展现出“产品矩阵多元化”的抗风险能力:一方面聚焦全球1.1类创新药昂拉地韦片(流感治疗)、来瑞特韦片(新冠治疗)等,以城市等级医院为核心阵地,通过专业化团队推动学术推广,以差异化竞争定位打开增长天花板;另一方面以复方血栓通胶囊、众生丸等经典中成药为基底,向县域及以下基层医疗市场下沉,并拓展院外零售终端。利用46年积累的多品类矩阵,包括眼科、心脑血管、呼吸感染等四大产品线+特色品种集群,对冲仿制药集采,实现“高端创新+大众普药”的双引擎增长。
二是,在营销策略上,公司围绕“聚众之力,向新而生”的年度主题,依托“区域精耕与组织韧性”,采用“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合打法。针对创新药,采取京东、天猫、美团等线上平台首发等形式,传统药则通过分众传媒、新潮传媒实现省内电梯媒体全域覆盖,加深与连锁药店合作,同时在抖音、小红书等自媒体开展场景化种草(如咽喉肿痛、流感用药场景),形成“线上首发+线下渗透+内容种草”的组合拳,本质上是“聚焦重点城市做深做透”策略的延伸。以“品牌焕新”为核心,体现“唤醒老用户+触达新用户”的焕新逻辑。
三是,面对集采带来的存量市场竞争,公司“产品多元化+区域精耕”的护城河构建,进一步强化“创新药长期投入”的战略杠杆价值。一方面,创新药补充化药板块增长,近三年研发投入累计超9亿元,并形成专业化营销能力——通过成立创新药事业部,内部选拔+外部引进学术型人才,针对三级医院设计“学术会议+临床循证+KOL合作”策略,实现高端阵地精准突破;另一方面,在优势区域稳扎稳打,聚焦核心城市避免盲目扩张,例如眼科、心脑血管等产品线通过适应症整合形成协同效应,县域市场采用混编团队兼顾中成药与集采品种下沉,既保障创新药在基层的基础触达,又通过存量市场精耕实现“传统药稳底盘、创新药拉增长”的平衡。
刘霜表示,通过三大优势的深度协同,使企业在产品与营销的联动中,既能以多元化矩阵抵御集采风险,又能通过区域精耕夯实基本盘,并以创新药投入打开行业天花板,最终形成“稳守当下”与“突破未来”的双重竞争力。